政策法规
  培训教育
  统计数据
  当前位置 >> 政策法规 >> 正文
 
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一月十八日

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现状

  (二)指导思想

  (三)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区域发展

  (一)主要任务

  (二)重点领域

  1.消费类电子关键技术专项

  2.软件与集成电路关键技术专项

  3.生物与新医药关键技术专项

  4.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技术专项

  5.先进制造关键技术专项

  6.新材料关键技术专项

  7.节能与新能源关键技术专项

  8.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专项

  9.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专项

  10.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专项

  (三)区域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二)健全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

  (三)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五)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六)加强规划的实施领导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是广东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切实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粤发〔2005〕14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现状。

  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是指以我为主,通过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间试验及规模生产等环节,创造出新的产业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诀窍,进而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比2000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2887件,比2000年增长了6.3倍。二是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三是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品牌创新成绩显著。2005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产值为10541.42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省累计获得各类品牌称号1300个,其中173个获国家级品牌称号,数量居国内前列。四是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05年广东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462.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83.77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15.4%和115.8%。

  但总体而言,我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尚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业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产品大多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产业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多依赖进口或为外方所控制。二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创新工作薄弱。三是创新体系尚未健全,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各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未能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政府推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资源投向分散,不能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结构有待完善,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

  我省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面临的发展环境: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为广东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在未来15年中,信息、生物等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为广东省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同时,跨国公司通过专利、技术标准等手段控制产业高端环节,实行知识封锁和专利垄断,不断强化其全球垄断地位,将使广东省自主创新工作面临多方面制约。二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给广东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竞争与压力,也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区域创新优势日益彰显,广东省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粤港澳三地经济与科技合作的日益加强,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发展,又有利于广东省进一步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较好基础,也提出了新要求。经过长期发展壮大,我省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初步建立了自主创新体系,并在发展产业、完善市场、创新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省在资金投入、资源消耗、环境容量、劳动力供给等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土地、环境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较重,迫切需要广东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粤发〔2005〕14号文件,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解决技术和产品创新,着力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创新,不断提高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一支适应广东省产业发展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新突破,在创新体系建设、资源整合,以及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核心竞争能力方面有新突破,逐步使广东省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中心,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到2010年,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若干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涌现一批自主创新重点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全省技术自给率达48%左右,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达55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00件,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

  到2020年,全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产业跻身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环节,创新型广东建设基本完成。全省技术自给率达60%,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

  二、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区域发展

  (一)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开放共享、协调有序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推动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发展、保障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四是实现重点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有新突破;五是培育一批自主创新重点企业,充分发挥自主创新重点地区的作用;六是建设一支能满足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重点领域。

  为引导社会和政府资源投向,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印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版),结合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在“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实现广东省10个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以下简称十大创新专项)有新突破。

  1.消费类电子关键技术专项。

  重点发展数字家庭范畴内的相关产品和技术:

  (1)基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移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及软件,数字集群通信产品,移动通信设备关键配套件及测试仪器。

  (2)适应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的网络产品,包括基于IPv6的系统设备、软件和终端产品;基于IPv6的高性能路由器,保证QoS的网络融合和互通设备,软交换设备、网关、高性能数字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管理及网络测试设备和软件、智能网设备。

  (3)数字音视频技术与产品。数字音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和设备,数字电视及数字音频设备专用芯片和关键部件;机、卡分离的数字有线电视前端、条件接收、中间件、机顶盒和一体化机产品,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的关键部件。

  (4)高端家电。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到传统家电所形成的智能网络家电等高端家电;促进3C融合的技术与产品。

  (5)光传输技术与产品。高速、大容量SDH设备和DWDM设备,大容量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光分插复用和光交换设备;平面光波导器、光纤放大器等光通信器件。

  (6)新型显示设备及材料。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42英寸以上彩色等离子显示器(PDP)、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等新型显示设备与材料;LCOS新型显示器件关键部件及系统;各种新型显示器件的驱动电路。

  (7)新型电子元器件。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光电子器件(光放大器、光开关器件、光微光器件等有/无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和各类传感器,高频频率器件。

  2.软件与集成电路关键技术专项。

  (1)基于LINUX的中间件与应用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支撑软件和各式应用软件,LINUX应用环境和技术支持体系,以及LINUX软件在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与政府各部门的推广应用。

  (2)面向网络公共系统的支撑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平台软件;大型网络管理软件、公共软件构件库系统、软件构件运行平台。

  (3)应用软件。金融、通信、制造业、建筑等行业应用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包括汉文办公套件等;数字娱乐和网络游戏相关软件。

  (4)嵌入式软件。在嵌入式软件开发中推广应用现代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核心支撑软件及芯片等。

  (5)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防火墙,防病毒和防攻击系统;高性能的数据、语音加解密设备,密码芯片和密钥管理,安全协议,PKI系统;安全支付系统,电子防伪系统以及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等。

  (6)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的设计、测试及整机开发,整机产品所需的各种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设计,线宽0.18微米以下的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及配套的IP库。

  3.生物与新医药关键技术专项。

  (1)生物技术药物。应对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及生物恐怖的生物技术药物(包括疫苗);建立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技术平台,应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蛋白、多肽、酶、生长因子、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等。

  (2)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和地中海贫血等广东多发性地方疾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治药物;老年性疾病防治药物;新型、优势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药物原料制备技术。

  (3)中药新制剂。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

  (4)中药制药工艺与设备。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中药有效成份的各种分离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5)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开发。建立理想的生物催化剂与理想的催化过程的设计平台;发展定向进化、DNA shuffling等技术;构建特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多基因文库,建立酶基因的活性筛选或序列鉴别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建立酶改造的技术平台,优化酶的稳定性、选择性及催化效率。

  (6)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装置,新型肿瘤治疗设备,新型多功能眼科、外科激光治疗设备,全数字化彩色B超设备,全身螺旋CT扫描设备,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等。

  (7)海洋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大规模分离、提取、纯化技术,海洋生物分子材料、诊断试剂以及酶制剂产品;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药物。

  (8)畜禽水产用生物制品。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对虾病毒性暴发病核酸检测探针,淡水鱼类嗜水气单胞菌分子偶联疫苗,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病原菌多价疫苗,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疫苗、免疫增强剂、诊断试剂等综合防治技术。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用品。

  4.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技术专项。

  (1)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精、高速及微米/纳米制造关键技术与设备,包括封装设备、下一代光刻设备、高质量薄膜生长设备等关键制造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

  (2)面向汽车制造业所需的成套、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3)面向机械制造行业的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数控系统等。

  (4)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动机优化设计技术,自动变速箱关键技术,电子系统匹配及应用技术,轻量化材料应用技术;汽车安全系统、底盘电子控制系统、车辆信息系统和导航系统等汽车电子技术和产品。

  (5)高速精密加工中心。高速主轴技术,内装电机结构、驱动控制和双面固定位刀柄结构;直接驱动技术;用于抑制或消除由于高速化所引起跟踪误差、热误差和颤振等的高速高精数字化控制技术;硬切削加工及高速切削刀具应用技术和高速加工安全防护技术。

  (6)全断面隧道掘进系统。液压推进系统实时、智能化精确控制技术;刀具和刀盘设计技术;结构参数的优化和系统集成技术。

  (7)超高压输变电设备。750KV以上交流输变电设备和500KV以上直流输变电设备设计与制造;大容量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可控串联补偿装置、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和静止无功发生器等。

  (8)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件设计与制造。

  5.先进制造关键技术专项。

  (1)高精密加工技术。高精密、高性能功能部件的数控加工技术,高速加工技术;精密成形制造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大型及关键零部件、特种材料等成形及加工技术,复杂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及激光加工技术等。

  (2)为制造业配套的控制系统及检测仪器。新型智能传感器,适应新型现场总线通信的通用传感器,典型流程工业的在线分析仪器,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检测技术,以及其他信息获取技术;新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小型开放式控制系统及有关控制技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系统,特种测控装备和测控技术。

  (3)产品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软件及集成化系统。CAD/CAM/CAPP/CAE/PLM等数字化产品设计技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制造过程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相应的共享数据库与知识库建设。

  (4)信息化和网络化制造共性管理系统。三级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体系(MRPII)、准时生产JIT、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基于多个制造项目并行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法;具有行业特色的ERP/CRM/SCM先进管理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质量预测和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网络化制造与协同创新模式、关键技术、应用系统。

  (5)石油化工产品深加工技术。反应-分离耦合技术、膜分离技术、传质传热新型强化技术及相应装备,合成高分子产品的深加工和改性技术等;清洁汽油和柴油的脱硫和精制生产工艺技术;能满足欧IV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柴油生产成套技术;日化与汽车等行业专用化学品制备技术。

  (6)植物资源化工。植物资源成分全分离技术,植物资源成分纯化与转化技术;植物纤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高效节能、低/无污染的深化脱木素蒸煮、高得率制浆和低/无污染漂白新技术;二次纤维高效清洁回收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高质量纸张(彩色胶印新闻纸和铜版纸及涂布白纸板、涂布白卡纸、牛皮卡纸和高强瓦楞原纸)、特种纸及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农作物秸杆高效资源化利用于县域经济的配套集成技术。

  6.新材料关键技术专项。

  (1)环境友好材料。可循环回收材料,低毒少害材料,环保型可降解塑料,建筑与海洋防护用环保涂料等。

  (2)特种功能材料。气敏、湿敏等传感材料,储氢合金和储氢容器,太阳能电池、高性能二次锂电池和新型电容器等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

  (3)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耐高温、耐磨、耐腐蚀、耐冲击陶瓷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陶瓷-金属复合材料,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连续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细晶氧化铝产品,低温复相陶瓷产品、碳化硅陶瓷产品,新型陶瓷刀具等。

  (4)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建材,高强度、多孔、轻质、保温、隔音、防火、防水、无毒等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以固体废弃物和废旧建材为原料的建材回收利用和再生技术。

  (5)特种工程塑料及新型催化剂。通用塑料(PP、PE、ABS、PS、PVC等)的改性技术,氟塑料成形加工技术,聚烯烃催化剂、高效硝基苯加氢催化剂及原位聚合聚烯纳米复合材料催化剂,交联聚乙烯材料和电器用合成树脂材料,万吨级酯交换法PC塑料、千吨级PA11塑料、万吨级通信和电力电缆用及油气输送用聚烯烃管材生产技术及设备。

  7.节能与新能源关键技术专项。

  (1)工业节能。节能新工艺、新流程和新装备;优化集成能量系统,实现系统节能和降低工艺总用能;推广和开发工业余热余能利用技术与装备;提高工业(锅炉)窑炉的一次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综合利用效率达到70%-80%的工业园区热电冷联供技术与装备。

  (2)建筑节能。建筑及建筑环境系统的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设计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高性能建筑部件,包括高性能的节能墙体、层面、门窗、玻璃幕墙、遮阳措施和通风等低能耗围护结构。

  (3)交通系统节能。机动车的轻量化、小型化、低能耗、低排放技术;开发新型洁净能源汽车,包括代用燃料(乙醇、天然气、生物柴油等)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各种燃料电池汽车等。

  (4)风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600兆瓦级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的关键制造技术与设备,研制新型无刷双馈发电机组,研发变速恒频控制技术和风电质量管理系统;开发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5)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和组件技术;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6)先进生物质能。研发生物质燃料化技术,包括纤维素类原料制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直接或间接液化合成油和醇醚、植物油改性燃料油、生物质转化制氢技术及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等。

  (7)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双极板材料、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组装技术及制氢与储氢技术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醇基燃料电池。

  8.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专项。

  (1)城市群复合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针对重点城市群大气氮氧化物、细粒子、氧化剂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与改善技术;建立中心城市大气污染观测网。

  (2)工业液、气与固态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制造业生产过程副产的污染环境的固、液、气态物和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弃置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3)垃圾处理。等离子体处置技术与高温焚烧无害化技术研究;多种类型医疗废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置技术;失效充电电池的循环回收利用;垃圾高温焚烧无害化技术,垃圾焚烧处理专用设备及热能回收利用系统,垃圾填埋气(甲烷气)的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

  (4)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和降噪技术。机动车排气净化器,机动车排气净化用高性能蜂窝载体、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净化催化剂,油品添加剂检测技术和设备,低噪音处理技术和设备。

  (5)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高效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城市污水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后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适用于污水资源化的高效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成套技术研究;再生水安全消毒技术。

  (6)饮用水安全保障。饮用水源的生态保护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水处理过程中化学物质、生物质的安全转化及其控制技术研究;强化常规饮用水净化的新技术、饮用水安全输配技术研究;饮用水安全的评价方法和预警技术研究;饮用水源的快速监测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

  (7)石油化工绿色制造。绿色、节能、节水型的炼油、乙烯工业系统优化设计、运行和控制技术,石化工业原料路线优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循环利用技术,石化工业中间体及下游终端产品(包括三大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绿色制造新工艺路线、新催化剂,以及相应的新型反应和传递过程及设备技术。

  (8)家电绿色设计与绿色特性评估。家用电器的可拆卸性设计技术;回收设计技术;环境性能设计技术;数字化绿色制造系统,包括对产品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家用电器绿色制造的评估技术;绿色制造经济性分析方法及软件;零排放绿色制造体系与工程生态学。

  (9)环境监测、清洁生产和低排放以及其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等。

  9.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专项。

  (1)动植物新品种。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及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繁育;特色南药优良品种的大规模、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及繁育。

  (2)安全、高效种养和设施栽培。新一代环境友好肥料、农药、兽药等开发及使用技术;动植物病虫害持续控制技术;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技术;重金属、农药残留快速准确检测技术等;主要农作物、林木、花卉工厂化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专用肥料、新型缓控释肥料及平衡施肥技术,以生态和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全程控制技术等。

  (3)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及设备。适用于大田、温室大棚和园林生产的低成本、智能型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设备,多功能、实用型中小型抗旱节水机具等。

  (4)农产品深加工。南方特色果蔬保鲜加工技术;与出口保鲜与物流配套的农产品切割、整理、保鲜新技术;粮食安全储存、果蔬贮运和深加工、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中涉及的高效分离、保鲜、杀菌技术和成套设备,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技术及设备,农副产品资源化非农业用途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

  (5)新型农兽药。针对广东省重要农作物及畜禽的常见重大疫病,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物、使用安全的绿色化学、微生物、植物源、蛋白质、抗生素新品种和制剂,生化、兽药及渔药新品种,多农药(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6)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监控、评估、预警、应急处理及系统控制技术;农兽药合理使用、饲料安全、动植物疫病以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和流通的控制技术;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食品生产污染微生物控制、有害化学物快速监测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技术。

  10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专项。

  (1)电子商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标准规范与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电子商务在企业、行业和区域的应用,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电子政务。政府政务办公和决策支持系统,政府部门的网上办公系统,行业信息应用系统以及公共支撑、安全认证及保障平台,系统集成软件。

  (3)金融保险。网上支付技术,实时金融数据交换与清算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金融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数据采集标准化技术;金融安全防护技术,信用评估标准与相关技术;大型金融信息管理系统。

  (4)现代物流。卫星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理信息技术,现代仓储、配送技术,电子标签(RFID)技术;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备;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和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超大规模原材料、零部件和商品的信息系统,物流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物流配送和库存管理系统;现代物流标准制订与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与设备。

  (5)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控制、指挥、管理及联网收费系统,车辆定位及信息采集、发布终端设备,新型交通信号控制机,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理技术,交通规划和交通特性分析软件等。

  (6)信息增值服务。信息资源数据分析、收集、加工等增值服务平台,在线服务,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有关业务平台;基于电信、广电和互联网的信息增值服务关键技术。家庭网络平台和应用信息服务(ASP)平台。

  (三)区域发展。

  各区域按照“两个重点、三个层次”的原则实施,即以中心城市和集群创新为两个重点,以中心城市、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为三个层次,共同推动和形成广东省自主创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中心城市。广州、深圳要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完善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加大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创新资源,逐步发展成为我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聚集地和辐射中心,成为我国主要的创新型城市和广东省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充分发挥产业配套齐全、制造能力较强等优势,大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积极发展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多形式、分层次的产业创新集群,不断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梯度转移,逐步建成我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带动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东西两翼和山区。东西两翼和山区要因地制宜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海洋技术,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通过技术引进和应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1.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十一五”期间新建1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150家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现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广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

  2.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20家在国内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省级研究开发院。

  3.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原始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大学科技园和科研创新基地。在广东省优势领域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原始性创新,完善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为重点的知识创新和传播体系。

  4.鼓励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不断提高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主要使用财政性资金或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的生产性项目,承担单位按技术装备引进费用的一定比例提取消化吸收资金,专项用于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制订鼓励消化、吸收和创新引进装备的政策,推动国产技术装备开发和应用,避免和减少重复引进国外装备。

  5.充分发挥区域与国际合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吸引外资来粤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到省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粤港澳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合作力度,开展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通过CEPA的实施加速粤港澳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成。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流动与整合,形成合理分工、互补对接、共同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

  6.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拥有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的企业的扶持、奖励及品牌保护力度,培育一批世界名牌。开展创建区域品牌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重点城市和产业集群创立区域品牌。

  (二)健全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

  1.健全人才支撑体系。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增加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相关的博士点、硕士点数量。鼓励省内创新主体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培养创新团队。着力引进发达国家和国内重点地区的优秀人才。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评聘制度。

  2.健全社会资金支撑体系。落实《印发广东省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暂行规定的通知》(粤府办〔2003〕11号)有关规定,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完善广东省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健全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设立风险投资担保机构。

  3.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协调、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和各类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建设企业孵化器,促进创业企业发展。发展各类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整合现有中介机构,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4.搭建公共技术和资源共享平台。按照市场为主的运作模式,围绕广东省支柱和潜力产业建设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面向全社会的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匹配和互动发展。建设10个左右的省级科研中心和20个左右的省级公共实验室。制订优惠措施,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自身科技资源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以现有科技资源为基础,整合建立全省联网的大型精密仪器协作网、科技数据共享网、科技文献共享网以及虚拟的科技图书馆,服务广东省科技人员。

  5.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建设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华南技术交易网,充分利用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平台,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整合现有技术市场,强化技术市场的咨询、评估等服务功能。支持我省产业聚集区申请设立国家级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等。

  (三)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1.加大财政对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与全省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规范财政科技投入的扶持方向和范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对重大科技项目在实施(研发)期限内进行持续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2.省直有关部门要整合资源,统一投向,形成合力。整合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各项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重点投向公共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等方面,形成创新合力。一是各部门在十大创新专项范围内共同研究确定当年的支持重点,作为安排年度财政性科技和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依据。二是各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和安排仍由各部门负责,但所支持的项目应符合专项要求和年度支持重点。其中,科技、教育等部门主要支持基础研究、技术的研发和中试阶段,发展改革、经贸、信息产业、农业等部门主要支持试产及产业化阶段。三是加强协调。省级各专项资金的主管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形成合力。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下达资金项目计划。

  3.加强财政性资金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调整。重大专项实施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科技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项目在完成后两年内进行后评估。

  (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1.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进一步落实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按照财政部、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关于印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02〕30号)的规定,设立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以省匹配出资的方式,争取国家产业技术研发资金更多投向广东。对于自主创新成就显著、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企业,可采用以奖代拨、以奖代补的办法,由财政出资对企业进行鼓励。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考核制度,鼓励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推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先导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2.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国有、民营企业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省级科技进步奖的奖励金额,在每年的科技进步奖中选取在自主创新上有重大突破的10个项目,奖励项目主要负责人。将省级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范围扩大到在生产工艺创新上有重大突破的项目。

  3.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拓展市场。通过工程设计、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择优购买本国、本省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全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的软件产品。继续实施新产品试产计划,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五)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专利指标评价体系和专利统计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在科技计划考核中的地位,将专利指标纳入科技产出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快建立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假冒、盗版等侵权行为,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进程,加强相关法规宣传。

  2.发展自主技术标准,推动采标工作。制订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制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积极承担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有关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有5-10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广东省设立秘书处。在大专院校设置标准化专业和培训课程,支持建立技术标准服务、研究、测试机构。编制《广东省重点工业产品采标指导目录》,引导和帮助企业围绕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采标。推动企业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农产品出口等方面采标。

  3.建立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和专利垄断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多方位的预警信息平台,建立重大事件上报和通报机制,逐步建立具有广东特色、适应我省外源型经济发展要求的专利垄断和技术贸易壁垒应对与防范体系。尽快建立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援助机制,协助企业解决涉外专利纠纷。重点研究我省主要出口产品和主要出口地的技术贸易政策及其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应对工作。

  (六)加强规划的实施领导。

  1.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本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实施自主创新规划作为贯彻落实粤发〔2005〕14号文件的重要措施来抓紧抓好。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抓紧制订具体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省有关部门要围绕本规划制订本部门的实施方案。

  2.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省发展改革、经贸、教育、科技、信息产业、财政、农业、税务、工商、质监、知识产权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统一步调,狠抓落实,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做好十大创新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围绕十大创新专项相关领域,由省发展改革、科技、经贸、信息产业、农业等部门共同研究确定专项的重点项目计划。各部门提出主管行业和领域内的重点项目,经联合审核后列入项目计划。加强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攻关计划与十大创新专项的衔接,在专项范围内确定逐年攻关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省直各部门资源,按照归口管理、联合审核的原则,集中投向十大创新专项,确保专项得以顺利完成。十大创新专项的具体实施方案由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经贸委、信息产业厅、农业厅等部门联合制订,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4.做好规划的考核、评估和修订工作。省有关部门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调整专项规划内容,制订年度计划和方案。




文章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加入时间:2007/1/18      访问次数:2212
Tel:020-98833070   37345159  Fax: 020-38208611  Email: gdfcc@126.com
广东省家具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粤ICP备09191244号